《万历十五年》下的大明王朝
偶然与朋友们聊到一个话题
为什么一个王朝在建立初期,总会出一两个明君
而越到后来皇帝越无能呢
就拿大明王朝来说,朱元璋是个著名劳模
朱棣的皇位虽然来得不是非常光彩
但是明朝在他的统治下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这个现象放在整个历史长河来说
好像都是一样的,不禁让我思考起来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朝代创立的时间越长
所涉及到的利益集团也就越多
而社会的生产总值都是固定的,在没有特别的技术突破之前
行政机构越来越臃肿
那么底层人民所要养的皇亲国戚也就越多
相关的利益集团要维持优渥的生活
自然会把手伸向广大的劳动人民,搜刮民脂民膏
阶层自然也就越来越固化
当这种矛盾出现了无可调和的时候,也就是革命的时候
我们现在反过来思考
我在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
以万历皇帝的视角来看,在初期还是非常想要干一番事业
有一番成就的
开始的那些年,万历还是算是一个比较勤政的皇帝
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象征
很多事情都无法自我做主的时候,是的他累了
身为九五之尊,却只是制度的产物
明朝的文官制度、内阁制度就已经决定了他们所需要的皇帝只是个象征
那么他在刚开始的时候的豪言壮志,大力改革的决心
到最后却发现自己连一个微小的政令都发不出去的时候
那种绝望与妥协,可以说是到了无可复加的了吧
于是就有了后面几十年不上朝的故事
总结起来,王朝到一定的时候,制度越来越成熟
利益集团越来越多,一个皇帝想要做点什么越会越来越难
阻力也会也来越大
对这种无可奈何失去信心的时,想做的事情做不了,颁布的命令到下面也都变了样
那么还不如利用自己的这个身份,花天酒地好好享受呢
王朝初期没有那么多的利益集团,没有那么多成熟的制度
也没有成熟制度下所钻的空子
皇帝要做的事情的时候,相对于中后期要容易得多,自然也就容易出明君
守江山难啊
@iherb 是的 守业更比创业难